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翻譯很難

(本篇文章有假設讀者的英語程度)
最近這幾年,英語系國家產生出來的電影中,一部分中文翻譯常被拿出來當笑柄。在這篇《超搞笑的港臺電影名翻譯》、這篇《片名的遊戲版本0.3 之一》之二之三)、和這篇《香港台灣電影片名翻譯》文章指出,許許多多的電影名稱不外乎是

「魔鬼戰將戰警絕地追殺令追緝令火線無敵烈火超級終極任務悍將王牌致命終結令絕命危機總動員奇兵女兒閃靈神鬼迫切第三類戰士魔宮也瘋狂本色傳奇獵殺不可能終結者第六感情挑時空遊戲捍衛威龍小鬼赤子駭客惡夜毀滅最後英雄戰場桃色戰慄出擊擋不住攔截驚爆(點)特區帝國刺激特攻隊靈異奪命禁入時刻密碼戰拼圖我的野蠻心靈獵X行動星際霹靂特務魔法重裝殺手生死戀公敵百分百未眠辣妹控訴愛XXXX難開女(男)人香異想世界麻辣戰地」(至少在台灣市場是這樣)

而下面這個海盜電影和科幻電影更凸顯了這個問題

原名: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1)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3)
字面上的意思加勒比海海盜:黑珍珠的詛咒加勒比海海盜:死人的(寶)箱加勒比海海盜:在世界的盡頭
台灣翻譯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
港澳翻譯魔盜王決戰鬼盜船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
大陸翻譯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

原名:The Matrix (1)The Matrix Reloaded (2)The Matrix Revolutions (3)
字面上的意思矩陣矩陣重新載入矩陣革命
台灣翻譯駭客任務駭客任務2:重裝上陣駭客任務3:最後戰役
港澳翻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廿二世紀殺人網絡2:決戰未來廿二世紀殺人網絡3:驚變世紀
大陸翻譯黑客帝國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

其他我認為比較糟糕的例子有

Speed = 速度 = 距離 ÷ 時間

雖然這些翻譯很爛,但我要指出,好的翻譯很難,而剛才舉的四個例子就是證明。你能提供更好的翻譯嗎?

有很多同時會說中英兩種語言的人喜歡嘲笑這種翻譯,但有沒有人探討為什麼這種翻譯很難?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中文有「文」「白」的區別。漢語的南方方言有一種現象叫「文白異讀」就是同一個字在「文」和在「白」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讀音。以文白異讀最顯著的閩南語來做例子,一到十的兩種讀音是

漢字
文讀itjī/līsàmngó͘lio̍kchhitpatkiúsi̍p
白讀chi̍tnn̄gsaⁿgō͘la̍k同上peh/pəehkáucha̍p

(注意:因為特殊字體,IE和Google Chrome都不能讀,Firefox可以)

講錢的數量時是白,例如「一百塊」的「一」念chi̍t,講電話號碼的時候例如「0912」念「空kiú it lī」;「有人」的「人」和「人民」的「人」讀法也不一樣。文白異獨的由來主要是白讀音來自三國兩晉南北朝,而文讀音是閩南人在唐朝時模仿北方官話的結果。

那南方方言的文白異讀跟英語電影名稱的中文翻譯有什麼關係?國語/普通話雖然(幾乎)沒有文白異讀,但整個文白的區分觀念還是存在的,不然在90年前左右不會有新文化運動。也就是說明清兩朝讀書人模仿秦漢時期的古口語寫成的文言文,在漢語歷史不算太久以前的事情。

I, Robot》這部電影,在台灣翻成「機械公敵」,在大陸翻成「我,機械人」。雖然「機械公敵」和原意不同,但任何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都會跟你講「機械公敵」比較適合作為一個文化產品的名稱;雖然「我,機械人」跟原意完全一樣,但任何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都會跟你講「我,機械人」比較不適合作為一個文化產品的名稱。Hancock也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其他例子還很多,最容易舉的就是英文原名只有一個名詞的那種,像是《The Mask》、《The One》、《The Pianist》等等。

因為中文文白區分比較強烈,英文沒有文白的區分(至少沒有那麼強烈),所以一個文化產品的名稱如果是很白很白的,翻譯成中文只能選擇太過口語,或是扭曲本意。(當然,另外還有商業理由造成這種混亂現象)

所以不需要認為自己會講中英兩種語言就可以胡亂批評,先想一想這兩種語言不同的特性、習性、跟背景,不要只是看字面上的意義。還有大陸人不必嘲笑臺灣的翻譯「捍衛」和「總動員」來自老蔣口號,台灣人不必笑香港翻譯像三級片或是大陸翻譯過度白話,都好不到哪裡去。


講完了英翻中,現在講中翻英。
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媒體揶揄北京旅遊局在奧運時期發表《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備份連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之前的內地菜名翻譯,其中最常被提出來的舊名稱是
  • 童子雞→Chicken without sex life
  • 麻婆豆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這樣的翻譯是有不妥,但是我要再次提問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提出兩個原因:
  1. 中文是一個強烈以「意」取向的語言
  2. 英語是一個高度混合性質的語言,在假借外來語詞時,通常不看意,只取音(如果是假借一個以羅馬字母為書寫系統的語言則直接用)

中文是一個強烈以「意」取向的語言

當中文世界看到一個外來的東西,或是觀念時,通常先看它是什麼、功能是什麼、意義是什麼。只有這些都不行的時候才用音譯。這種現象是在現代主要語言流通一種很獨特的現象,即使是日語和朝語/韓語這兩種受到漢文化影響的語言,相對來說比較常「直用」外來語,不像漢語那麼「以意取向」。

讀音朝/韓讀音
es
reg
hel
拉長字b
tat
ko字尾ㅇng
bieu
nia
sui
to字首ㅇ不發音
ae
eo
例如說近代西方發明的電梯中文叫「電梯」或是「升降機」。日語是「エレベーター」,即英文「elevator」的音譯,朝/韓語有時候稱「승강기」,即漢字的「昇降機」,有時候稱「엘리베이터」,即英文「elevator」的音譯;日語的便利商店是「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即英文「convenience store」的音譯。類似的例子(就是中文以意翻譯,韓日以音翻譯的例子)還有電扶梯、遙控器、過敏、黑莓機等等。

既然中文是一個強烈「以意取向」的語言,不少中國人在把中國的東西翻譯成英語時會不自覺的套用同樣的道理,所以麻婆才會變成「pock-marked woman」。




英語是一個高度混合性質的語言,在假借外來語詞時時常「直用」



英語詞彙來源,拉丁佔28%
相反的,英語自古至今假借例子不勝枚舉。英語本身屬日耳曼語族,但是從右圖可以看到已知從日耳曼語族得來的辭彙只有25%,來自法語拉丁語各自有28%,而這兩種語言同屬於拉丁語支,和日耳曼語族不是很近。儘管如此,英語還是有很多從法語和拉丁語假借的詞,以致於同樣的觀念可能用很不一樣的字來表示,如「kingly」、「regal」、「royal」都表示「王樣」、「皇家」,其中kingly來自古英語、regal來自拉丁、royal來自法語(雖然追朔下去一樣來自拉丁regalis)。「water」、「aqua」、「hydro」都有表示「水」的意思,其中water是來自日耳曼,aqua拉丁、hydro希臘語。

再舉一些例子
英語相關詞來自拉丁
body身體corporeal有形體的corpus身體
handmanual手動manus
fireignite點火ignis
lightphoton光子φως(希臘)
death死亡mortality死亡mors死亡
yearannual每年的annus
那跟華人相關的事物呢?風水feng shui,不是wind water;豆腐tofu,比較少人用bean curd;甚至炒麵也有不少時候翻成chow mein或chao mian。

上述眾多例子都指向一件事情,那就是英語對外來假借詞語常常直接使用。忽略這一點的人可能沒有想到,其實「mapo」是可以的。



白宮還是白屋?
這篇2009/11/16華盛頓郵報的《外交角力:奧巴馬或是歐巴馬》指出中(人民共和)美兩方對於一些美國的人事物的中文翻譯有些歧見。主要如下
  1. 美方希望中方稱White House「白屋」,不要稱「白宮」,因為美國身為一個聯邦共和國,是沒有(皇)宮的
  2. 美方希望中方稱現任總統「歐巴馬」,中方偏好使用「奧巴馬」,因為「奧」有深奧、奧妙的意思,「歐」有歐洲的意思;美方反駁「奧」也有玄奧、難懂的意思,而「歐」比較像原讀音
所以這個例子中,我們又看的了什麼現象?從第一項裡面看到美方翻譯人員即使會講中文,了解字面的意義,但是忽略「文與白」的使用習慣。在第二項裡面雙方都過度的分析「奧」和「歐」的意義,但是實際上不管是哪一個字,都只有聲音的價值。

這篇文章落落長,我的結論只有三樣
  1. 中文有文白的區分的語言,英語比較沒有
  2. 中文是一個強烈以意取向的語言
  3. 英語對外來假借詞語常常直接使用
這些原因造成翻譯困難。

所以學習語言並不是只有了解字句的意義,能翻譯能過生活,還有更深一層的語言思考邏輯要了解。(啊哈!「邏輯」是少數以音翻譯的現代中文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