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兩岸新聞比較

我個人喜歡以對稱的角度去看政治,也喜歡觀察媒體現象。現在,我就來以對稱的角度來看兩岸的新聞取向吧!

人民共和國民國
天天有這樣的新聞某部長級人物和他國同等級的人物簽了約,領導很忙飲料杯裡有鑰匙、狗跳樓、便利商店自動門會夾人、餐廳與消費者的爭執(完全不能稱作天下事國家大事的事)
國際新聞以色列又在轟巴勒斯坦,平名死傷X名(但不會講哈馬斯殺了幾個平名)碧昂絲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唱國歌是否對嘴
立場黨的立場TVBS、中天中時、年代、東森、聯合、The China Post明顯偏藍
民視、三立、自由、Taipei Times明顯偏綠
工人農民因為政府○○措施,生產大增凱達格蘭大道上抗爭
大學生研究生研究出新科技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抗爭
社會一片祥和一片混亂
報導新聞時有這樣的習慣教育民眾哪裡哪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順便猜測當事人心情,而且一定要用四字成語,如「五味雜陳」、「忐忑不安」
女主播記者音調低沉尖銳
語言普通話、漢語各方言、蒙古語、維吾爾語、藏語、壯語、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阿拉伯語、韓語、日語、葡萄牙語國語、台語、客家語、英語
電視的英語新聞向母語是英語的觀眾做政治宣傳是學英語的教材,有時講得頗慢

如果以正面取向來形容兩岸新聞的優點,那就是大陸的新聞視野比較高,台灣的新聞比較自由。

最後,讓我們來看兩篇新聞短片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中華民國外交部政治不正確(很不正確)

如果你因為搜尋跟統獨、台灣跟中國大陸關係有關的議題來到這裡,不好意思,你可能會失望。

外交部旅遊資訊網,美國那一頁寫著
若非必要,盡量避免前往黑人及西班牙語裔等聚集且治安差之區域
有截圖


如果內政部國內旅遊資訊網叫大家避免某某族群聚集的地方……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風蕭蕭兮

風蕭蕭兮吃炒飯,呼嚨下肚不復返。
風蕭蕭兮吃煎蛋,煎了太多吃不完。
風蕭蕭兮吃水餃,吃了太多想睡覺。
風蕭蕭兮吃豬腳,煮得不夠沒吃飽。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關於「APP」之自我辯論

我很納悶,為什麼台灣現在很多媒體都以APP來稱呼手機上的程式。「APP」就是程式的意思,手機上執行的程式跟電腦上執行的程式都是程式,那為什麼電腦上的稱作「程式」,手機上的叫做「APP」?

其時我不介意APP唸成A-P-P。你可以把它想成是臺式中文的延伸。雖然它不是用漢字寫的,中文字典裡也查不到,但當使用這個語言的群眾有足夠比例的人用這個詞來溝通時,那就已經成為這語言的一部分。此外,因為唸A-P-P反而不是英語人講的習慣,所以這樣的講法可算是中製英詞,可以跟和製漢詞做對比。日語裡「大丈夫」一詞意思是「沒事」,和中文的大丈夫不一樣。雖然在日語裡是漢字寫,但你不能說日本人把它當「沒事」的意思是錯誤的。

我沒有意思說這是錯的,只是納悶為什麼有這樣的不一致。而且有一次我說手機上可以下載某某程式,有人回我「你是說A-P-P嗎]。當漢語理已經有既有的詞,何必假借呢

這也沒什麼,有時候一個語言已經有的詞還是可以再假借,如英語裡的grow,可解釋為「種植],來自於古日耳曼語,後來又從拉丁語假借了「cultivate」,也是種植。而當今這兩個字都是正正當當的英語字。

但在講英語的時候,如果我講「grow」來表示「種植」,不會被「糾正」成「cultivate」。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HTC≠台灣

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人們才會了解,宏達電不是臺灣公司,三星不是韓國公司,Sony不是日本公司。這些公司資本,股東,員工,材料,工廠,顧客全世界都有。宏達電跟臺灣互不隸屬,互不代表。

現在消費者電子產品已經淪為發洩民族情緒的工具,真是頭痛醫腳。這種暴民的正義,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義和拳。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美國、蘇聯、成吉思汗、演算法

Sergey Prokudin-Gorsky (1863-1944)
俄羅斯帝國時期的攝影師,彩色攝影的先驅。他的彩色拍攝方式是透過三種不同的濾鏡,紅的、綠的、藍的,拍攝同樣的物件三次,產生三張不一樣的黑白照片。1909到1915年之間,他在俄羅斯帝國境內四處遊走,拍攝各種人文景物。他的夢想是未來有投影機之後可以復原彩色照片,讓俄羅斯的學生學習該國的文化。
Mohammed Alim Khan (1880-1944)
布哈拉埃米爾國最後一位埃米爾。出生時布哈拉已經是俄羅斯的保護國。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1911年繼承父王。
1911年他走訪到布哈拉拍下該國埃米爾Alim Khan的相片。1911年攝影師Prokudin-Gorsky拍下了他的相片。
1917年發生革命1917年發生革命
Prokudin-Gorsky在新的政權下繼續任教,但1918年離開俄羅斯,1922年定居巴黎。1918年紅軍打不下布哈拉,1920年紅軍成功打下,Alim Khan輾轉逃到阿富汗。
1944年逝世1944年逝世
194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向他的後代買下他的作品。21世紀初,他的作品在各大學成為電腦科學系影像處理演算法的練習。Alim Khan的女兒Shukria Raad Alimi在阿富汗從事廣播工作,1979年蘇聯進攻阿富汗,三個月後Shukria Raad同家人輾轉逃到逃到美國。1982年他加入美國之音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奧運、政治、藍綠本質

奧運是體育活動?不!奧運當然要政治化!四年才一次的事件政治人物要是不好好利用那真是不用做政治人物了。1936年納粹德國以奧運來宣揚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蘇聯、西班牙、以及部份猶太裔美國籍運動員抵制。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學生運動拉黑鴿風箏抗議特拉特洛爾科大屠殺、兩名非裔美國人因為平權運動在領獎的時候舉起了象徵黑色力量的黑色手套、而捷克斯洛伐克選手Věra Čáslavská在播蘇聯國歌時低下頭為蘇聯進軍壓抑布拉格之春抗議。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帶領盟友國抵制當屆奧運,1984年蘇聯帶領其盟友報復。最特殊的抵制算是1976年蒙特婁奧運,南非當時有種族隔離政策,而紐西蘭橄欖球隊訪問南非,奧會不願意禁止紐西蘭參賽,所以大部分非洲國家抵制。

而2012年光是「國旗」事件就至少有四件
內戰正在進行,五月有報導指出敘利亞代表團可能會以中立的奧運五環旗出賽,但後來還是用既有的旗幟。
大勢已經底定,但還是有殘留的舊勢力企圖以綁架該國奧會主席來阻止運動員使用新國旗
我相信是忙中有錯
老梗

上述最後一項,這個梗真的很老。我在《政治的對稱性》這篇文章中就提出在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歌這項主題上泛綠陣營常常批評泛藍「平常很愛用,但在國際場合或是遇到中共就妥協了」,而泛藍陣營常批評泛綠「平常都不用,但在國際場合或是遇到中共才拿出來用」。因為有這樣的對稱性,所以兩邊的人才可以無窮迴圈式地講同樣的東西。這個無窮迴圈也不是今年2012年才發生的,這個梗真的很老。

但我要說的不是「因為梗很老,所以別再講了」,這樣講好像是在躲避一些話題。我想要提供一些政治人物沒講的,網民在臉書上沒有說的一些東西,我想要提醒大家藍跟綠的本質。


陳水扁2003年訪紐約
大家都知道泛綠的其實不太喜歡青天白日滿地紅或是跟「中華民國」有關的旗幟和符號,而比較喜歡以綠色作主體,或是有台灣輪廓的旗幟與符號,右邊「僑民」在紐約歡迎陳水扁的圖片就可看出。只是泛綠喜歡的旗幟樣式,都還沒有統一,各派各推自己的,沒有公認哪一個是正式的,所以退而求其次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公認可以代表台灣的,所以就用了。沒辦法賭爛泛藍的時候就不用了,因為他本質上是不太喜歡這樣的符號的,就好像有些香港人在七一遊行的時候用了中華民國的旗幟(見圖),也只是拿來當賭爛北京政權的工具而已。所以泛綠或是泛藍的朋友要認清楚泛綠這樣的本質。

而泛藍一百多年的歷史下來,可以發現他是常常妥協的,如
  • 在清朝的時候為了反清與三合會合作,三合會後來成為黑幫。
  • 民國初年為了延續共和體制,跟袁世凱,讓位給袁。
  • 為了打北洋軍閥,跟中國共產黨跟蘇聯合作,是謂聯俄容共,或是第一次國共合作。
  • 為了南北統一,與張學良合作,東北易幟後,張學良在東北和華北有相當的自治。
  • 二戰時為了打日本,又跟共產黨合作,是謂第二次國共合作
  • 二戰後期,跟蘇聯談派,以蒙古獨立換取新疆不獨立。
  • 1981年與國際奧會協調,以「中華台北」的名,換取運動員可以參賽奧運和其他國際賽事。
當然,這些大大小小的妥協,究竟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見仁見智。這樣的辯論也超過的本文的範圍。不管怎樣,泛綠或是泛藍的朋友要認清楚泛藍妥協的本質。而妥協就一定有兩面,有捨有得,泛綠的不要只看到捨,泛藍的也不要只看到得。

泛藍卻苦於這種妥協的主張很難做政治宣傳。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從國語/普通話表面上不規則的形聲字推敲中古漢語

上次《為什麼注音符號ㄍㄎㄏ、ㄐㄑㄒ要這樣排?》這篇文章以閩南語、廣東話、韓語來推敲中古漢語的讀音,這次我要用國語/普通話表面上不規則的形聲字來一窺中古漢語的規則
  • 國語讀作ㄨㄢˋ(漢語拼音:wàn),國語讀作ㄇㄞˋ(mài),看似很不一樣,但那是因為「萬」的中古漢語讀音的聲母(子音)就是ㄇ(m)開頭的,後來在北方「萬」變成了ㄨ(w)開頭的,而「萬」在南方方言、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保留了原來的音,類似國語的「慢」;國語的「邁」卻沒受到像「萬」一樣的轉變。
  • 國語讀作ㄨㄚˋ(漢語拼音:wà),國語讀作ㄇㄧㄝˋ(miè),看似很不一樣,但那是因為「襪」的中古漢語讀音的聲母(子音)就是ㄇ(m)開頭的,後來在北方「襪」變成了ㄨ(w)開頭的,而「襪」在南方方言、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保留了原來的音,類似國語的「馬」;國語的「衊」卻沒受到像「襪」一樣的轉變。
  • 國語讀作ㄔㄣˊ(漢語拼音:chén),國語讀作ㄉㄨㄥ(dōng),看似很不一樣,但那是因為「陳」的中古漢語讀音的聲母(子音)就是ㄉ(d)開頭的,後來在北方「陳」變成了ㄔ(ch)開頭的,而「陳」在閩南話、潮州話保留了原來的音,類似國語的「但」二聲;國語的「東」卻沒受到像「陳」一樣的轉變。
  • ㄍㄨㄢˋ
  • 國語讀作ㄑㄩㄢˊ(漢語拼音:quán),國語讀作ㄍㄨㄢˋ(guàn),看似很不一樣,但那是因為「權」的中古漢語讀音的聲母(子音)就是ㄍ(g)開頭的,後來在北方「權」變成了ㄑ(q)開頭的,而「權」在南方方言、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保留了原來的音,類似國語的「灌」;國語的「灌」卻沒受到像「權」一樣的轉變。
  • 國語讀作ㄔㄥˊ(漢語拼音:chéng),國語讀作ㄉㄥ(dēng),看似很不一樣,但那是因為「澄」的中古漢語讀音的聲母(子音)就是ㄉ(d)開頭的,後來在北方「澄」變成了ㄔ(ch)開頭的,而「澄」在閩南語保留了原來的音,類似國語的「丁」二聲;國語的「登」卻沒受到像「澄」一樣的轉變。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偶像劇

為什麼偶像劇裡總是有一個胖妹,他永遠都不是主角,一定無厘頭,而且在適當的時候要做電燈泡。也一定有一個中年男子,是某個企業的老闆,在戲裡面無時無刻穿西裝,永遠都在盤算著利益,即使是考慮子女的感情生活也是。